本报讯 10月29日,长庆钻井苏里格区块通过EISC监测到苏59-20-43H井正常钻进中出现蹩泵现象,该井由川庆40917钻井队负责施工。监控人员立即联系项目部技术人员,“云上”指挥现场停止钻进后,采取了循环清扫、上下拉划井壁、调整钻井液性能等有效措施,以最短时间确保井下恢复正常,随即该队开始正常施工。
近两年来,长庆钻井总公司紧跟集团公司、川庆钻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战略部署,按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整体思路,紧跟数字化推进进程,试点建设数字化钻井队,坚持抓实“数字+基础管理”“数字+工程技术”“数字+安全生产”等赋能模块建设,实现了钻井生产全过程的数据互联、技术互通、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促进钻井施工提质增效。
今年,该公司把陇东区域钻井队作为集中数字化改造试点单位,进一步深化EISC应用,打造数字化现场建设智能中枢,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大幅提升资源管理效能,优化钻井技术服务业务,推动陇东页岩油、风险探井等重点项目优质高效施工。目前,该公司陇东区域已有24支钻井队完成数字化改造。“根据钻进、循环、起下钻等工况和钻头位置集成实时参数,通过‘脑部CT’、随钻预测分析实现智能判断、语音报警、指令播报,全方位自动为司钻提供参数优化指导,实时发出复杂预警信息,从以前的经验打井转变为科学打井。”该公司工程技术部二级工程师王俊海介绍。
川庆70232钻井队施工的储气库项目榆42-1ZC1井,钻井周期同比缩短了8.34天,提效15.46%。“数字钻井采用EISC对作业现场全过程动态监控,相较于传统设备,更加智能、安全、高效,通过动态模拟井下工况,实现边钻边算。”该队队长张彦兵介绍数字化钻井使用效果。
数字化钻井还包括钻井工程师平台、钻井液工作平台等软件系统。相关系统互联互通,可简化汇报流程、优化钻井参数、细化过程管控,减少数据重复填报,提高工作效率。当钻井数据等信息在屏幕上以曲线形式直观显示时,数字化值班室就能对井下情况一目了然,技术人员通过实时采集各项数据,对标井眼设计轨迹,智能分析,调整轨迹纠偏、精细作业工序、严控作业风险,在保证钻井优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再提速。(江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