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丁会 易林 安心
10月27日,西南油气田公司首届数字化运维技术技能竞赛落下帷幕。18名参赛选手在PLC机柜组装、复杂工艺控制逻辑功能组态等诸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并载誉收官。
在数字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的浪潮下,传统天然气生产面临工作量繁重、缺员严重、安全环保压力大等问题。西南油气田公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管理效能实现提质增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数智化系统
打造全程“智能大脑”
在探索智能化油气田的道路上,西南油气田公司积极作为,不断创新。在中国石油首个自主开发的特高含硫气田——铁山坡气田产能建设中,川东北气矿将数字技术融入铁山坡气田开发生产全流程,形成“全面感知、自动操控、科学决策”三大能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特高含硫智能化气田样板工程。
迈入“十四五”,西南油气田公司全力推进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数据、技术四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逐步形成平台筑底、技术发力、数据驱动、试点引领、协同助推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而依托统建系统为油气勘探、油气开发、工程技术、协同研究、油气运销、生产运行、经营决策、安全绿色八大业务领域提供了全程应用支撑。
数字化、智能化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能和效率。在油气勘探方面,西南油气田公司通过打造“业务管理流程化、协同工作平台化、成果共享网络化”的新型工作模式,方案审核流转周期缩短超30%,有效降低运行与管理成本约20%。
在协同研究方面,公司构建以工厂对象为核心的模型、数据、文档的数字孪生交付,工程合规、质量、安全、进度及投资管理全面受控,打造“地面工程信息感知体系+流程管控体系”等一系列体系。
据了解,今年该公司将持续开展“勘探开发协同”“地质工程协同”“业财融合”等核心业务场景搭建,全面完成铁山坡、渡口河、相国寺等10个数字化试点项目建设,开展地面工程智能模块共建共享试点;同步开展智能光通信环网升级,优化完善公司上下游网络互联互通模式,并依托西南梦想云平台,开展系统云化部署改造,构建系统优良生态。
智能化管控
筑牢安全生产“防护墙”
去年11月,西南油气田公司“安眼工程”正式上线运行,这标志着国内首套在油气田地区公司层面的智能化安全监督综合管理平台建成并投运。
“安眼工程”全称安全生产智慧眼可视化智能化识别工程,是西南油气田公司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油公司”模式下“大监督”格局的重要举措。
该工程基于新型智能物联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与智能分析工具研发应用,搭建统一的监督数据共享平台。平台集成智慧安眼系统、视频智能中台、生产视频监视系统、外网视频平台、场站AI分析五大系统,与“无监控、不作业”监督机制配套运行,可实现对公司“两个现场”违章行为的实时抓取、智能识别与主动预警,大幅节约监督人力资源,提升监管质效,有效防控安全风险。
“我们通过生产现场和移动摄像头端智能分析设备24小时不间断推送报警信息,解决了传统视频系统‘只能人工不能智查’、现场监督无法全覆盖的缺陷,助力公司‘两个现场’全覆盖、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四全’监督目标逐步实现。”西南油气田公司安全环保与技术监督研究院HSE监督室信息监督部部长李秋池表示。
截至目前,西南油气田公司已完成智慧安眼系统开发、视频智能中台开发、生产视频监视系统升级、外网视频平台搭建以及场站AI分析设备配置、预警可视化系统等。试运行以来,“两个现场”管理和处置时间实现了分钟级的飞跃,有力支撑了各类风险作业精准监督、全流程管控。
数据入“湖”
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跨越
近年来,随着西南油气田公司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需求愈加频繁,由于早期系统分散建设,数据割裂,且标准不一,导致了同一组数据在各系统中存在冲突,无法形成跨业务的数据关联。
为此,西南油气田公司全力部署区域湖管理、集成、治理等工具,完成数据入湖标准建设,由数据总线服务结构向数据湖架构演进,并与集团数据主湖连接,打通统建、自建系统数据共享通道,发挥数据价值,形成勘探与开发、地质与工程、生产与销售的有机串联,切实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的转变。
去年4月,根据西南油气田公司统一部署,数智分公司启动数据治理工作。如今,西南油气田公司管道和场站基础数据“一本台账、一套标准、一套系统”形成新格局,结束了标准难以统一、业务难以协同、数据难以共享的历史,实现重点气藏的气藏、井筒、地面数据的线上管理。
与此同时,开发超过40年,所辖井上千口的重庆气矿,为应对“事多人少”局面,充分激活人力资源,以需求为导向自主研发的“生产数据集成整合与智能分析系统”已在公司所辖基层单位全覆盖推广,使数字化建设从“烟囱式孤岛”向“集成融合共享”转变。
下一步,西南油气田公司将以数字化转型总体方案为指引,以解决科研生产需求为导向,逐步构建体现“生产管控数字化、工程建设数字化、协同支持数字化、风险管控数字化”特点,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数字西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