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一窗秋思

□杨晓亮

自从今年8月,单位搬到了榆林城最南边的一幢办公楼的顶层后,我的窗外世界,也从嘈杂单一变得斑斓而丰饶起来。

我特意将宿舍里的书桌摆放在窗前——我只是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词,才姑且把这张桌子称作“书桌”,因为我总会在工作之余坐在桌前,望着窗外发呆,任由思绪蔓延。

连续数日的秋雨,将浑浊的云、燥热的气都清洗得干干净净,天空渐渐变得清澈、深邃;城市的喧嚣繁华到了这里,已是强弩之末,于是,覆盖着草木、点缀着牛羊的原野便马上接管了天空下的另一半秋色;而视野的尽头,则是由低矮连绵的丘陵随意勾勒出的天际线……它们每天都精心装点着我的窗外世界,并用不同的颜色、情绪和声音向我传达着秋意。

从“金秋时节、金风送爽”等词可以看出,秋的主色调应该是金黄色,比如我窗外那金黄的斜阳、金黄的田野、金黄的草木……但我更喜欢去找寻点缀在这幅金色油画中的姹紫嫣红青绿。它们可以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可以是“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还可以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从酷暑走来的秋,就像一位把色彩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画师,看似不经意的几笔涂抹勾勒,就让整个世界充满了诗意和深意。徜徉在秋的画卷里,凉风习习,桂香缕缕,心随白云的飘逸,如无人摆渡的野舟,越漂越远,漂到地老天荒的秋意深处。

和春之生机盎然、夏之火热激情、冬之肃杀惨淡的种种单一相比,秋的意蕴显得深邃幽远,也许上天是一个偏心的父亲,在创造四季的时候,把他一切的宠爱都塞给了秋。

我的窗台上已经开始出现落叶,万物萧瑟自此始。记得17年前的那个深秋,我第一次来到榆林,在走下火车的瞬间,那飒飒的秋风、干爽的街道和远低于家乡的气温,让我的心头顿时涌起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悲凉。

17年来,我和许许多多石油人一起,奔波于陕蒙两地,把青春韶华贡献给了祖国的能源事业,如今早已习惯了戈壁沙漠、习惯了风吹日晒。我们用一座座屹立在大漠深处的高耸井架、一条条向远处延伸的输气管线,守护着寒冷冬夜里万家团圆的烟火。回想起来,年轻时的人生过于单薄,只会本能地向往繁华靡丽之地,中年以后的人生,有了荆棘、荒凉以及积淀,才配得上这辽阔荒寒的西北,品得出安定稳重、承载万物的秋意。

唐代诗人张祜在诗中说:“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我们大可不必为秋感伤,那些留不住的,将会以其他美好的形式归来。

比如,中秋的月。相比冬冷霜重,夏热云多,中秋的月是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最宜观赏。还记得小时候,我大部分的中秋节都会在外婆家度过。那是一个带有天井的老式四合院,只要天气晴朗,舅舅便会早早地在天井中间摆上桌椅板凳,待到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斜挂在天井的上方,我们就围坐在一起,大人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话着家常;而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打闹,不时还会被大人叫过去,往手里塞上一个月饼。转眼已过三十年,曾经的四合院早已变成了高楼大厦,外婆也离开了人世。但“团圆”仍然是中秋节不变的主题,即使我坚守在油气建设的岗位上,我也会和父母妻儿视频通话,给微信家人群里发送我和月亮的合影。一想到石油人的坚守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团圆,我总会为心中的家国情怀而感到自豪。

秋的行囊里,最厚重的美好必然是丰收。原野上,膘肥体壮的牛羊正在悠闲漫步;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似是鞠躬感谢辛劳的果农;村落间,一个个铺满玉米、花生、稻谷的晒场,把大地装扮得绚丽斑斓……此时此刻,秋天的素描,充满着沉甸甸的内涵。

作为农耕民族,丰收是我们最深的期盼,千百年来,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祈祷风调雨顺、祈盼五谷丰登,表达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秋天都会是丰收的季节。吃饱穿暖的话题早已无人提及,如何既要吃得少,又要吃得有营养、健康,才是当代人关心的重点。一张张小小的餐桌,也能折射出祖国的繁荣与强大。

对此,我也就着一窗秋思,作七律《秋望》一首以示祝福:“正当爽气盈襟袖,纵目南岭最高层。横笛牛羊过古戍,斜晖闾市上华灯。高天远岭壮怀荡,万莽千林细浪腾。窗外江山何似意?如今抖擞喜复兴。”

--> 2023-10-14 杨晓亮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5078.html 1 一窗秋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