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刘泽明:新时代的川庆铁人

7月17日这一天,年满60岁的刘泽明郑重其事地脱下红工衣,告别了自己为之奔忙了一辈子的钻井一线。他即将回到家乡,抱上小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过去43年间,他大部分时间在大漠戈壁“面朝沙土背朝天”,错过了在父母身边尽孝,错过了温馨的家庭时光,也错过了对儿子的陪伴。没有错过的是,他把自己带过的钻井队都带成了标杆队,没打废过一米进尺,口口井盈利创效,在轰轰烈烈的“拿面积、拿储量”的塔里木石油会战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17岁那年,刘泽明成为一名石油工人。那时的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像王进喜那样的石油人。1989年,中国石油工业开发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塔里木石油会战正式开始。1991年底,全国石油系统有20个局级石油企事业单位派出队伍参加。当时,四川石油管理局参战的队伍被称为“川军”,以善打复杂地层的深井著称。到1992年,“川军”在塔里木的数量达到12支,刘泽明所在的60119队就在其中。他在这一年随队入疆,融入浩浩荡荡的会战大潮中。刘泽明对“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闪烁着时代精神的格言感受颇深,他说:“只有在塔里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话说出来才不矫情!”

2019年4月,在塔里木石油会战30周年之际,塔里木油田公司选树了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30人。刘泽明跻身其中,被誉为“钻井平台经理楷模”。

楷模者,有忘我奉献的精神品格,有“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更有讲究科学、争创一流的进取之心。

刘泽明善于管理,从当钻工起,他就意识到,用心干一天工作和混一天日子不一样,只有“人上岗、心上岗”,工作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这个“心”,就是责任心。当司钻带班组时,他会按照技术员下达的任务书统筹分配任务,厘清工作界面,不重复下达指令,避免员工不知所措。夜间值班时,他从不允许自己打瞌睡,盯在岗位上,一刻不停地巡检,只为多操一份心,让别人放心。

当上平台经理后,他在队伍里推行“管理到位、责任到位、培训到位、执行到位”的管理方法,让每个人都成为管理主体。他说,责任心是一种态度,做每件事都得认真,而严明的规矩就是认真的保障。“四个到位”就是他带队伍的规矩。它能确保每个岗位上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责任心落到实处,用在该用的地方。

他的知人善任也是有口皆碑。这些年,钻井一线迎来一批批社会化用工。这些新员工往往培训十天半月就要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开始高强度工作。他们很难在大漠戈壁扎根,流失率非常高。刘泽明关注每一名新员工。他会了解他们的来历、受教育背景以及性格特点,通过日常巡检、培训、谈话、工作交流等方式,找准每个人的特长,给他们压担子,安排多岗位锻炼。他的队上既有因工作出色而实现身份转化的社会化用工,又有从工人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佼佼者,还有评上局级劳模和“十大杰出青年”的普通员工。据不完全统计,仅90002队就陆续走出去12名平台经理、16名工程师和20多名司钻,成为川庆钻探新疆分公司名副其实的人才孵化基地。

在刘泽明离开工作岗位的最后一天,川庆钻探新疆分公司为他准备了一场特别的告别仪式。他带出来的徒弟纷纷前来道别,表达感谢。刘泽明那一天泪光闪烁,感慨万千。

他感慨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不仅为荒凉之地留下一口口油气井、一座座集气站、一个个油气生产基地,还为自己的人生积攒了许许多多的闪光时刻。那些去过的探区、打过的井、征服过的地层、创造过的纪录,都成为珍贵的回忆,还有那在常年“征战”中结下的情谊。这情谊里,有他对石油事业的理解。他希望自己苦心经营的管理理念能传下去,希望后来人不怕苦不怕累,在脚踏实地的耕耘中尝到收获的甜,在石油精神的激励下过精彩的一生。

刘泽明退休前,川庆钻探公司授予他“新时代川庆铁人”荣誉称号,并为他举办了“新时代川庆铁人刘泽明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在6月12日到25日期间,先后走进四川、长庆和新疆片区的石油企业。塔里木油田党工委称赞刘泽明既是“新时代的川庆铁人”,也是“新时代的塔里木铁人”。

“一辈子干一件事,干好一件事,干成了一件事”的刘泽明,无疑将成为更多钻井人的楷模。他为钻井付出了一切,钻井也成就了他的一生。(刘玲 王姝童 朱天一)

--> 2023-09-26 刘玲 王姝童 朱天一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4917.html 1 刘泽明:新时代的川庆铁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