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鹏
今年是我当电工的第44个年头,我一直随身带着一支示波表,它给了我底气,也见证了我国石油钻井设备检修核心技术从“长期依赖、受制于人”到“填补空白、领跑行业”的难忘时刻。
1999年,川东钻探公司从美国引进第二台电动钻机,验收中电控系统存在数十项问题,设备交接陷入僵局。我接到命令排除故障,还没走进大门,却被拦下了,美方工程师毫不客气地说:“这是来自我国的先进钻机,美国专家都不能解决的故障,不相信中国工人能够搞定。”好在公司据理力争,说动了厂方让我试试。两小时后,第一个“病症”被我找到,像多米诺骨牌产生了连锁反应,我顺藤摸瓜解决了第二个、第三个,美方心悦诚服,称赞道:“简直是变魔术!”并当众将随身带的示波表送给我以示感谢。这代表了国外技术人员对我的尊重,更是对中国石油技术工人的尊重。
1980年,矿区到钻井队放电影《创业》,以周挺杉为代表的石油工人,跳入油井,用身体搅拌泥浆堵漏,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得知这幕来自铁人王进喜的真实经历,我被震撼了,把“人没精神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写在了床头,激励自己:哪怕只是螺丝钉,也要成为最有用的那颗!
那时,一支钻井队有百来号人,学徒三五年顶岗是常有的事。为了尽快独立上岗,白天,我抢着干活、上手操作,晚上,我熬夜背书、学习理论。不到一年,我就刷新了队伍成立以来的最快顶岗纪录。
1985年,我国陆上首批引进电动钻机,川东钻探公司分配到了一台。我被推荐到该队负责开展钻机调试维修工作。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上亿元的进口设备,为了看懂图纸、摸清原理,我恶补专业知识,每个月领了工资就往邮局跑,邮购最新的电气书籍和电气元件。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试验了上百次,终于设计出替换电路,解决了进口柴油发电机配件难买、故障率高的问题。这项技改成果还获得塔里木油田“五小成果”一等奖。事实证明,不怕岗位平凡,只怕甘于平庸。
2010年1月,在川庆钻探公司的推动下,“冉鹏工作室”正式成立。短短几年,在我和团队3名成员的传帮带下,越来越多的一线、后辅人员掌握了多种新型设备的维护维修技术,实现了从更换总成到更换电子元器件的跨越,彻底摆脱了对厂家的技术依赖。
工作室收的徒弟越来越多,他们中有一线工人、有大学新生、有技术专家,他们都忠于石油、热爱岗位。这些年,我和团队共计培训2000人次,培养企业专家、首席技师等20余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机电人才孵化地。
新一代石油人的奋斗再不需用身体搅拌泥浆,而要靠创新创造实现突破。沿着铁人王进喜的足迹,我将继续秉持“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求实精神,把攻关现场搬到钻井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