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红
机修,是个技术活。在常人眼里,能让设备“起死回生”焕发新的生机,格外给力。但只有真正从事这个行业,才能明白飞快旋转的动力背后,蕴藏着无数汗水和心血。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了33年的职业技能生涯,回望来路,心中感慨万千。
1989年,18岁的我来到钻井队实习,开启了钻井生涯。6年后,经过不断摸索和锻炼,我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长庆钻井总公司当时最年轻的司机长,练就了“设备超长寿命平稳运行、老旧设备起死回生、动力设备超低能耗”的本领,附近的钻井队长也都争着想让我去他们队工作。
2000年,我有幸参加了壳牌钻井生产项目,面对先进的钻井设备和不同的生产理念,我不分白天黑夜,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寻找一切机会为自己“充电蓄能”,为今后的综合能力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8年底,因工作需要,我被调配到石油机械修造厂工作,来到了钻井设备修理的“大基地”和“核心舱”。2009年秋,面对沃尔沃柴油发电机组大修理成本过高即将停产的生产窘境,我沉下心来用心钻研,攻克了机组高价值核心部件“电子控制泵喷嘴”的修理技术难题,将机组修理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一,同步设计制作出了直观易操作的电子控制泵喷嘴性能测试装置,大大提升了维修检测效率。截至目前,该项技术已实现近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至2014年,我们机修车间与三家技术服务商开展了卡特彼勒柴油发电机组的合作大修理。然而,面对当时修理成本居高、返修率不降的局面,3年过去了也看不到一丝向好的希望。该项目也在2015年春被迫叫停,那时我的心里一片黯然。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铁人王进喜的话,唤醒了我的创新热情,经过半年多的反思摸索,2015年8月,在一次次自荐争取下,我们终于得到了一次“一台卡特3412/700KW柴油发电机组自主大修任务”的尝试机会。我与车间工友们暗下决心,一定要磨亮“金刚钻”,拿下这个“瓷器活”。
待修设备到位后,我们细心拆解清洗、用心测量鉴别、精心修理装配、耐心测试调整、沉心研究难点。经过2个月的奋战,这台完全自主大修的卡特发电机组终于在10月中旬通过技术检验,顺利返回钻井现场投产。2019年夏天回访,该机组运转平稳、功率充沛、效果良好。那一刻开始,上级部门对我们重拾信心,逐渐给我们车间下达了卡特C15、沃尔沃1641等8类进口高端动力设备的开拓性大修理研究生产任务,路一下宽了起来。
2017年,川庆钻探成立了首批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我有幸列入其中,担任了王亚红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在公司平台和荣誉的鼓励下,我不断拓宽技术技能发展道路,带领工作室创新团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完成161项难题攻关、技术创新成果,工作室也分别在2021年和2022年获得甘肃省首届优秀创新团队、集团公司质量信得过班组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肯定了我们团队的付出,也彰显出了职工创新创效的优秀风貌,让我和我的团队都感到骄傲。
纵使成绩闪耀,仍需砥砺前行。创新永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技能专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铁人精神,永铸匠心,将价值体现在飞速旋转的机组上,体现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上,体现在不断创新、执着追求的态度上,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