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不问归期,不远万里

□王友花

从一个生鲜平台上订购蔬菜。送到家来,发现两根黄瓜外包装上赫然写着“寿光黄瓜”,竟是来自我家乡的蔬菜。一种复杂的感觉从内心最底处涌起,直到占据我所有的情感。

寿光啊,寿光。自从我高中毕业,离开那个小县城,远去江南读大学,辗转陕北、宁夏工作,到现在落户西安,十几年光阴倏忽而过,而内心竟不曾让这座小城留驻稍长一点时间。而今日,这个带着浓郁地方色彩,生我、养我、许我遥远未来和辽阔天空的小城,却遣来两根黄瓜为使者,带着鲜明的“寿光”印记,勾起我这个异乡漂泊游子深沉浓郁的乡愁。

早些时候,父母为了供养两个女儿读书,在一年两茬的小麦玉米之外,还种过韭菜,盖蔬菜大棚种过黄瓜、灯笼椒、茄子。父母起早贪黑,靠种蔬菜谋生活的场景,深深印刻在我成长的记忆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种韭菜的时候,园里最多时有十几畦,都靠母亲一人经营,父亲则去外地打工。记忆中的暑假,每天午后都要去采韭薹,尤其一场雨过,韭薹争先恐后冒出白花花一片。我和母亲光着脚,踩在韭菜畦子的垄沟里,忍受着烂韭菜叶子缠绕在脚指头间的湿滑黏腻,探长了身子把一根一根的韭薹摘到手中。等到大捆的韭薹装上三轮车,推向村头市场去卖的时候,腰已痛得直不起来。

冬天的韭菜更需精心管护。母亲早早为每一个韭菜畦子撑上竹架,蒙上塑料膜。还用玉米秆在北面扎一面抵挡寒流的墙。到了晚上,用麦秸覆盖在塑料膜上,给韭菜当棉被。

这就增加了工作量。每天太阳还未升起,母亲就顶着凛冽的寒风,用筢子把麦秸扒拉下来。等到太阳落山,再把麦秸盖上去。日复一日,无止无息。直到塑料膜里的韭菜长高长长,再用割韭刀一把把收割了,扎成小捆,凌晨三四点拉到市场上卖给收韭菜的小贩。

后来家乡兴起建蔬菜大棚。寒冬腊月的季节,一筐筐顶花带刺的黄瓜换来大把的钞票,先种大棚菜的邻居阔绰起来。每逢赶集,把大块的猪肉割回家,连饺子馅都是纯肉的。

彼时,我姐姐已考上高中,我在读初中。眼瞅着花销越来越大,父母商量着也盖个蔬菜大棚。没有余钱,没有劳力,父母就去建大棚的场地观摩,然后自己准备材料,靠两个人的力量建大棚。

建大棚最重要的是修一堵长三十多米、宽一米半、高达三米的泥墙。闷蒸暑热、无遮无拦的旷野中,父母用四齿的铁叉把泥巴和麦秸混合,用脚来回踩烂、踩匀,然后才燕子衔泥一般,沿画好的地基线一点点垛高、垒实。

当这麦秸泥巴墙垒到一米多高的时候,父母心里已经在设想它将来巍然耸立的雄姿。没想到,一场暴雨无情地冲刷了他们的希望。等到他们在大雨倾盆的黑夜跌跌撞撞赶到园子时,这新鲜的、湿漉漉的土墙已经倾塌了大半。

父母无言伫立在雨中。大半个月没白没黑辛勤劳作却换来一片狼藉。然而等第二天放晴,当邻居们叽叽喳喳议论时,父母又赤脚站在那片泥水之上,挥舞着手中的铁叉。

等到我走进高大宽敞的大棚里面,感受着湿润温暖的空气瞬时驱散了外面的严寒,看见一个规规整整的菜畦里育出了一片嫩黄的黄瓜秧苗。母亲兴奋地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嘴里不停地说着:“看我育的苗多好!”我看到她的眼睛闪着光,那是对我们一家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之光。

父母终日在这大棚里劳作。卷起稻草帘子,覆盖稻草帘子,浇水、灌肥、盘蔓子,打头、摘花、喷农药……大棚里的活永远也干不完,就连大年初一都得要雷打不动去忙活。靠这大棚里挣来的钱,姐姐考上了大学,我也考进寿光最好的高中。我心里踌躇满志,一定要考名牌大学,慰藉我一生辛劳的父母。

今日,这两根“寿光黄瓜”让我一下子穿越了十几年的风霜雨雪,又回到那个养育我的小乡村,仿佛又看见了父母那赤脚站在泥水中,毅然劳作的身影。

--> 2023-08-03 王友花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4141.html 1 不问归期,不远万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