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烟霏
张怀帆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更是石油行业著名诗人。早年到重庆求学,然后回到陕北,服务于油田,深耕于诗歌。2021年,他作为中国石油交响诗创作采风组副组长,和创作组成员前往西南油气田采风。这组《火锅·猫·或圣灯山》,是他阔别川渝多年后,故地重游,写下的第一感受。
读怀帆的诗,你很难鉴别它是石油诗或者非石油诗。以前,我们在对诗歌认识上出现一个误区,把石油诗歌与其它诗歌隔离开来,也把石油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强调石油元素,致力于钻塔、采气树、管道等意象的铺陈,过分强调行业特色,也会形成某种艺术局限。而诗歌的灵魂,更多的是寻找人类理想,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怀帆的《火锅》,不是那红汤翻滚的沸腾,是四川盆地。这锅沿,是李白、陆游筑起的诗歌高山峡谷,这锅里,煮的是诸葛孔明和杜甫追寻的家国理想,是蜀人的觉悟和温情。“面对一群剽悍的西北来客,他们说,锦官城早就成为睡醒的兔子”。少不入川,人到中年,入川惊鸿一瞥,依旧心生敬畏。思想的张力,决定了诗人的格局和品质。
成都是一只熊猫,重庆是一条鱼。读到《猫》,会心一笑,这比喻生动、机智。“需要吃多少鱼,才能和那只大猫,平等交流。”成渝双城经济圈,水乳交融,一个文化厚重,一个生鲜活泼。他把自己当成一条从黄河游到长江的鱼,记忆超过七秒,“看一艘游轮鸣着长笛,远远地,游进朝日,或夕阳。”这是怀帆的语言艺术,不动声色,为我们打开一个唯美的艺术空间,与现实的人间烟火相辅相成。
怀帆有一颗赤子之心,感情是真诚而炽热的。面对石油,面对圣灯山,理想张扬,直逼内心。“我以泉洗面,一颗素心,不远万里,寻火,寻找一个遥远时代的,信仰和踪迹。”石油诗一直在与时俱进,一直在创新中探寻更接近艺术真相的文本表达。但这种文本表达,是建立在对历史的认知、精神的传承的基础上。
这就是怀帆诗歌给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