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军
收到一张成都东站的相片,重庆的朋友微信说,回西安给老母亲过生,路过成都,在站台抽根烟。
重庆到西安全程高速,为啥不开车,还舍近求远?我问。
高铁六个小时,跟开车时间一样,对方说,坐高铁舒适,轻松,方便。
成渝相隔300公里,海拔相差300米。另一个重庆的朋友,到成都生活了十二年,到如今,开口闭口仍是“上成都”。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成都。传统与新潮,念旧与时尚,固守与包容,闲散与激进,安静与喧闹,慵懒与奔放……在成都,那些矛盾的、对立的、新鲜的,甚至稀奇古怪的事物,都会被接纳、被喜欢、被习以为常。浸染着这座城市2300年的烟火气,每个人的青春都光彩照人,每个人的梦想都会成真,每个人的念念不忘都有回响。
这就是成都。
且慢,成都远不止这些。
从年轻时候到年过半百,我一直把成都当成“一个人”,若即若离,纠缠不清。熟悉又陌生,亲近又疏远,像一对有缘无分的“怨偶”。一直到三年前,冥冥中注定似的,第一次真正“上成都”。
“双城”生活,并非想象的自由自在。好在,即便琐事缠身,也不影响和耽搁发现成都更多的与众不同。比如街头巷尾、地铁车厢的安静,比如琴台沽酒、草堂结舍的诗意,比如锦里闲逛、宽窄巷子喝茶的从容,比如玉林路尽头小酒馆的浪漫,比如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旷达……
我用三年,去缩短成渝之间的心理距离。
我用一千多个日子,去吹沙河的风,去淋东郊的雨,去走高新的路,去看望江的楼,去喝院儿里的酒,去转东大路的地铁,去听水街的蝉鸣……去认识、去了解、去适应、去融入这个曾经“除了天气无可挑剔的城市”。
那天,看《长安三万里》。高适收复云山城,作别程公公,后者说在成都见到了杜甫。“成都”两字出口,整个影院“扑哧”笑出声,毫不掩饰的自得与满足。
电影院出来,沉浸在剧情中,手机震动了一下。
已经晓看红湿处,又一个重庆的朋友微信说,报备完了,等你的卤猪头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