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川
漫漫人生路上有许多路口,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做抉择,而不同的抉择,将会走向迥然不同的路途。而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他的每一次抉择更是影响着全家人的人生走向,我这三十几年的人生变化历程深深验证了这一点。
1976年,父亲即将从部队转业,在面临回乡安置就业还是支援西部油田建设时,他毅然选择了离家千里外的四川盐亭钻井队,正是这个决定,开启了我“石油娃”的生涯。
父亲只有高小文化,但并不阻碍他有一颗好学的心。他爱看书,爱摘抄,爱写读后感,以至于我们家压箱底的“传家宝”不是什么金银珠宝和古董,而是一堆20世纪70年代开始搜集的各类报刊新闻以及厚厚一摞整整17大本的心得笔记。正是他的言传身教,才给了我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让我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就翻看了诸如《红楼梦》《红岩》《官场现形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大部头。文学的种子也就在那时悄无声息的在我心底生根,为现在从事文字工作奠定了基础。
父亲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晚上7点,全家人必须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那时候我不喜欢看《新闻联播》,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看《新闻联播》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然而,通过这个窗口,我看到1997年香港回归时,五星红旗冉冉上升,英国国旗在香港降落,一种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让我潸然泪下。通过这个窗口,我看到1998年军民同心抗洪、共建家园的伟大壮举。这些成长中所汲取的养分,就变成了在此后岁月长河里滋养我的精神源泉,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构建完整又健康的三观。
父亲常自豪地对我和妹妹说:我从云南最穷的农村来,17岁参了军,退伍后进了石油单位,是村里第一个吃国家饭的工人,是一家人的骄傲。我这辈子都感谢国家,感谢企业,要不然你们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当我高中会考成绩不理想,犹豫是否要复读时,父亲又一次帮我做了抉择,选择了一条复刻他的人生道路——在17岁参军入伍。他希望作为女儿的我,最终也能献身石油,报效祖国。
2004年12月11日,我永远记得入伍的那个早晨。我直接从学校宿舍出发到火车站集合,跟随新兵队伍背着行囊,在绿皮火车上使劲伸长了身子望向窗外送别的人群,也没能看到父母的身影。新兵集训三个月后打电话回家,从母亲哭泣的话语里才知道,那天没来送我,是因为父亲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母亲说:那天早上8点多,接班的同事到了配电室,却发现父亲已经瘫倒在机房,大小便失禁五六个小时。“杨班长,在倒下的最后一刻都还没忘记拉下电闸!”同事当时说到这里已经泣不成声。如果发电机的机油燃烧殆尽没拉下闸就会引起巨大的事故,那一定不是父亲愿意看到的,所以哪怕倒下,他的右手仍保持半握拳拉闸的姿态。
如今,父亲已经离世十多年。静下来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想起他在我人生转折路口帮我做出的抉择。他一生转战南北,从钻井队钻工到后勤发电工,虽然没有教过我和妹妹什么大道理,但却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们一件事:爱家、爱企、爱国,无论怎样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他用朴实的一生诠释着责任与感恩。现在,我穿上了同一身红工装,正在努力地按照父亲指给我的方向继续前行,是责任,是使命,也是传承。
因此,父亲的选择,也成为了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