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
“90后”曾思杰是华油凯源北新分公司的一名燃气抢险技术员,2012年退伍入职后,他沉心从维修电工做起,不断磨练专业技术技能,在平凡岗位上成长。从师傅们的小跟班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员,12年党龄、13年工龄的他求真务实、虚心好学,用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从绿色戎装到红色工装
2021年,曾思杰从泸州川油公司调到凯源北新分公司。作为新加入的抢修队员,他将部队攻坚克难的韧劲儿全心用在工作上,很短时间就掌握了燃气管网技术参数及阀门阀井等设备的运行状态,跑遍了街巷、乡镇沟壑纵横的燃气管网。“我可是国旗护卫队的,每天光是训练摆臂就得几百次。”1.85米身高的曾思杰咧嘴一笑,露出标准的八颗大白牙。
“这小子吃得苦,扛得住事儿。”抢险维修中心老师傅们这样评价他。2022年底,为有力保障居民温暖过冬,配合重庆气矿对碳大线人和段管线改造,曾思杰主动请缨成为党员突击队的一员。
管网改造作业涉及重庆市渝北、江北、北部新区共计300多个小区50余万用户。40多个小时的鏖战,曾思杰全程参与停气前期的流程置换、抢修过程中的工程监护及用气高峰期的居民保供,日行3万多步,几乎没合过眼。“只要调压柜气压稳得住,这点累都不算啥。”说着,他匆匆收拾仪器迅速赶往下一个压力监测点。
从球场“三分球”到管网“三分地”
“小曾可是西南油气田公司篮球赛华阳片区冠军队的得分王,三分球一投一个准。”同事雍尚骏将手搭在曾思杰肩上。
“其实投三分球跟排查管网隐患一样,都是要瞄准目标、精准发力。”曾思杰笑着说道。
1月7日,重庆武隆发生疑似食堂燃气泄漏爆炸事故,曾思杰接到抢险维修中心主任何宇的紧急通知,连夜联合街道、社区对辖区内8个乡镇1.8万用户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
“太辛苦你们了,这么晚还来检查燃气。我们心惊胆战一天,这下终于放心了。”渝北区茨竹镇养老院食堂负责人杨伟感激地说道。
乡镇燃气安全相对薄弱,人员密集场所众多,曾思杰和同事们更加不能掉以轻心。他们辗转穿梭在10多个乡镇小区,连续7天将盘曲山野丘壑、集市旧楼约30余公里乡镇管线、300多个调压设施都进行了诊断,最多的一天跑了20多公里,入户100余户。以防遗漏,他还自告奋勇留在木耳镇,对养老院、学校等食堂再次进行入户检查和安全宣传。
时至腊月,放牛坪村外出归乡过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行走在陡坡田埂间的曾思杰,全力以赴地守好自己的“三分地”,让大家过上了安全祥和的新年。
从回渝团聚到过门不入
“要不要上楼看看幺儿?”每当曾思杰因为抢险路过自家楼栋,何宇都要问问他。“算了哦,看了就走不脱了。”曾思杰说着摆摆手,急匆匆地就往小区大门走去,耳边似乎传来楼上孩子稚嫩的嬉戏声。
“从泸州调回重庆,就是想天天看到儿子。”曾思杰的儿子今年2岁了,正是淘气的时候,他的爱人是成都铁路局重庆北站客运员,忙起来也常常几天不能回家。同样身为服务行业,他们非常理解彼此的工作,“就是辛苦家里老人帮忙带孩子了。”
2022年11月,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山城按下了暂停键,为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抢修工作正常运转,抢险中心原本24小时的轮班制变成了48小时的连轴转,曾思杰当仁不让冲锋在前,连续20余天吃住在单位,成为抢修中心的“常住户”。深夜23时,忙了一天的他疲惫地躺在折叠床上,终于有时间与爱人视频通话。
不管多晚,只要没有抢险值班任务,曾思杰都会去重庆北站接爱人下班。皎洁月光下,并肩的背影被温暖的路灯越拉越长。
列车奔向四面八方,管道涌向千家万户,无数个像曾思杰一样守护烟火的燃气人,让这座城市流光溢彩,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