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广龙
盘盘绕绕的山路,一路的竹林、松林,在一山的翠绿中攀援向上,上到青峰山的山顶,相国寺储气库集注站就到了。
作为西南地区首座地下储气库,距离重庆市60公里。可是,来到集注站,看到的只是粗壮的黄色管线,厂房里轰响的只有一台台冷却机,储气库在哪里呢?
在地下。不像粮库,有成排的大库房,粮食堆成山;不像油库,地面上是一座座圆圆的大油罐,里面装满石油。储气库储存的是天然气,得装进密不透风的大口袋里才保险,这个大口袋,只有选择地下符合条件的地质构造,才能胜任。
在成为储气库之前,相国寺气田,同样声名远扬。我来到青峰山的一处台地上,走进这个气田的发现井相18井的井场,了解到了发现这个气田的传奇过程。
1977年,相18井打到2000多米深时,无任何油气显示。这一晚,井场上的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岩心特性,希望能找到石炭系的蛛丝马迹。当时的地质化验员刘云鹤一米一米搜寻,仅剩下一米岩心时,奇迹出现了,石炭系的特征,终于被捕获了。在地下2300多米深时,钻获高产天然气,无阻流量每天340万立方米,进而拿下了可采储量42.6亿立方米的相国寺气田。从1977年到2011年,相18井共采出13亿立方米天然气,作为发现井,贡献了大气力。在2013年,相国寺气田因为圈闭严密,储气层厚度标准,有足够的空间,且层系相当稳定,被选中担当起了新的使命,成为能储能采的储气库。这一年,相国寺储气库正式投运,储存的天然气,来自西气东输二线和中缅管道,并且实现了和全国天然气管网的贯通。
把天然气注进去,再采出来,储气库的功能似乎简单,其实大不易。相国寺原来的采气井,有的能用,有的不符合要求,得彻底封堵。新打的气井为了增大注气量,都是大尺寸、大斜度,在储气层里要穿行200多米。这样的气井,最大日注气量近400万立方米,一口井顶平时的三四口井。不过风险也大,就像在坛子上钻眼,稍有不慎,一个气库就报废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钻井周期长达两年。我在集注站,见到了身材敦实的雷达站长。来这里之前,他听都没有听过储气库这个词,从建站到投运,雷达干中学、学中干,还去国内其他储气库取经,光是阅读储气库方面的书籍笔记,手工绘制装置流程图和数据表,就用了十多个笔记本。相国寺储气库分布在山水林地间的150多千米管道、30多千米高压线路,雷达全部用双脚跑了一遍,和我说起储气库的每一个站点,雷达如数家珍。
大吞大吐是储采的特征。相国寺储气库的气井,两年间注入采出的气量,相当于开发时30年采出的气量,由此可见,管理和运营储气库,难度不小。其中对储采规律的遵循,对技术工艺的要求,更是容不得丝毫马虎。
集注站职工李洪斌,有40年工龄了,之前在相国寺气田工作,如今在相国寺储气库工作。一样的地界,不同的岗位,李洪斌依旧干得细心又认真。压缩机在起机过程中需要注油,油量过大影响天然气气质,如何优化没有现成办法。他蹲守在现场,反复记录和对比,找到最佳控制点,使压缩机的注油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李洪斌还参与了采气期间管线水化物解堵、脱水期间异常跑醇等问题的分析和处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大伙儿夸赞他是集注站的“土专家”。
处在青山绿水间的储气库,和大自然和谐相融,行走其间,仿佛置身公园之中。难以想象,这样一方山光水色之下,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气“粮仓”。相国寺储气库仅在8年时间里,注气124亿立方米,采气85.9亿立方米,已经完成了“八注七采”,今年正在进行的是第九注,在全国的调峰量占比达到了20%。
现在正值盛夏,冷空气还在远方,不过,待到入秋之后,天气渐凉,天然气的供给,又要成为热门话题。雷达一脸笑容,正要去接收新打的扩容井。他说,自2020年以来,已经有4口新井投产,2021年又有4口井完钻,相国寺储气库的调峰能力又得到了增强。储气库的工作内容就是储采,井多了,储气就多,采出来的就多,取其谐音,就是要“出彩”,当年气田开发出了彩,如今作为储气库,承担的责任就是把源源不断的天然气接进来,送出去,温暖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