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舒然
从1997年起,中国石油开始对口帮扶重庆市开州区,截至2022年底,累计对口帮扶资金超亿元。今年1月10日,重庆市开州区委、区政府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发来感谢信,对公司长期的无私援助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重庆市开州区,从三个场景感受乡村振兴中的开州滋味——
场景一:开州春橙是甜的
“甜不?”谭德军递了一个春橙给帮他收果子的重庆气矿开州采气作业区员工郑天力。
“甜。”大汗淋漓的郑天力,扒开皮薄汁多的橙子咬了一口,竖起了大拇指。
小满后,果园满溢着春橙的甜甜香气。
开州春橙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特色水果,它大小适中,细嫩化渣,逐渐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开州果农的致富“金果果”。
早些年,谭德军在外打工,2011年才返回开州老家开始种春橙。刚开始种植时,因为不懂技术,树上的果子又小又少又酸,卖不掉。虽心疼前期投资打了水漂,却没有其他办法,谭德军一度有了放弃果园的想法。
“当时想着遭了的时候,中石油的帮扶干部们不仅带来了帮扶资金,更是带着水果种植专家到果园,教我春橙的种植技术。后来,果园里栽种的春橙越结越大、越来越多,发展才逐渐好了起来。”回忆起自家春橙的种植过程,谭德军忘不了是中石油干部员工如及时雨般的帮助,带他挺过了那段难熬的时期。
今年,谭德军果园里的春橙大丰收,卖了1000多斤。果园里,果子采摘后,中石油援建的单轨运输项目,把果子运向村里的硬化水泥路直通产业大道。
2022年,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开州区积极推动实施对口帮扶项目,公路硬化工程投入帮扶资金数百万元,改善群众生活出行条件,便于农副产品的生产、采摘和运输,惠及受援地群众6000余名。
场景二:开州包面是鲜的
芒种后的凌晨3点,高海英的闹钟响了,她像往常一样开启了新的一天。
高海英是重庆市开州区一家包面店的老板娘,从她22岁开店做包面起,已经快30年了。“包面”是开州当地人对抄手的俗称。
蓝色的炉火在跳跃,高海英给客人煮着一碗碗早上刚包的新鲜包面。“现在用天然气真方便,火候稳定,又不用被蜂窝煤熏得满墙壁都黢黑。”看着炉灶里的蓝色火焰,手脚麻利的高海英边煮边感叹。
在20多年前,高海英的包面店使用蜂窝煤,有时火力不旺且不稳定,包面煮不熟,客人等得着急,她也着急,客源就这样流失了。最难忘的还是忙完一天,煤灰满脸,连鼻孔里都是。时间久了,对身体也不好。
“以前煤炉煮包面一天只能卖几十碗,用天然气,现在一天卖八九百碗完全没问题。”谈及燃料带来的变化,高海英觉得灶台上冒着蓝色火焰的天然气就是美好生活的燃动力。
此刻,西南油气田公司开采的天然气正源源不断地输往开州千家万户,清洁能源燃在开州居民的灶台上,美在心上。
2022年,西南油气田公司把企业的天然气产业优势与受援地需求有机结合,着力缓解用气需求,全年向开州区供气1.3亿方。
场景三:开州紫水豆干是香的
夏至前的上午10点,热气腾腾的紫水豆干厂工艺生产线上,家住开州区紫水乡一组的陈太芝把正在卤煮的豆干放在风干机边散热、分块、风干。
开州紫水豆干制作工艺,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偏远山区,开展能带动当地发展的产业,销路是最终变现的关键环节。紫水豆干厂电商经理袁勇分管销售业务,他说起中石油帮忙打开销路的情节,有些动情:“非常感谢中石油的帮扶。2021年,光是面向西南油气田公司员工的直播带货,一天就卖了1000多单,10多万元进账。”
赚了钱,厂里又招了周边几名家庭经济困难人员入厂就业,43岁的陈太芝就是其中之一。陈太芝对这个工作很满意:“我只有小学文化,这个年龄能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也不错,我已经知足了。”据了解,像陈太芝这样家庭困难被招进厂里来的的人员有10多名。
豆干厂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大豆种植业的发展。现有500多户种植户,其中100多户享受了大豆种植入股分红,实现脱贫致富。西南油气田公司挂职开州区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程表示,通过大豆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建设,激活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地居民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紫水豆干已经成为紫水乡的明星产品。我们将持续关注扶贫产品质量,让更多的人吃到我们的紫水豆干。”李程话语间充满期待和自豪。
2022年,西南油气田公司通过采取扩充中国石油消费帮扶开州区目录内产品、举办帮扶产品现场推介活动、平台上线帮扶产品等方式,协调公司各单位工会、食堂和广大员工建立长效购买机制,购买开州区消费帮扶产品突破千万元,让当地老百姓直接受益。
记者手记
这是我第一次去重庆开州采访。本次采访主要任务是跟随电视专题部拍摄开州20多年的变迁故事,新闻中心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的新路子,派我作为报纸记者随行学习并采写新闻。
出发前,我在百度上搜寻有关开州的相关信息,当查询到当地美食特产有开州春橙、紫水豆干时,脑海里突然灵光一现,既然“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最贴近民众生活,也最能直接体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那何不以此为题,作为探寻方向?采访思路由此产生。
在开州这10天,要么下大雨,要么毒日头,算是对此行拍摄和采写任务的考验。果园、山坡、村委会、汉丰湖边、市区包面店、工厂都留下了拍摄组的身影,机子一开,中午两三点吃午饭是常事。拍摄间隙,我就跟开州当地村民交流,他们都觉得日子比起从前是越过越好,“不烧蜂窝煤了,烧天然气,干净。”“果园修了田间水泥道,方便。”“山窝窝里的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致富。”听着他们的诉说,我也很开心,因为他们说的好多变化,都是中石油为乡村振兴做出的努力。作为石油宣传战线上的一员,我也倍感荣幸。
这次出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山里一位87岁的老婆婆,她身体硬朗,善良大方,一听过了晌午拍摄组还没有吃饭,就邀请到她家里吃饭。人多,不便叨扰老人家,我们收工准备下山时,老婆婆对我们一车人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中石油,我觉得越活越舒心。”车子在发动那一刻,我心里突然冒出来“此日一别,何时再见”的想法,便急忙叫住了她:“阿婆,我给你照张相吧。”“好好,太好了。”老婆婆很开心。我拿起数码相机给她照了一张相,照片里,老婆婆笑靥如花。
第一次去开州,第一次去采写乡村振兴相关新闻,我跟开州的缘分始于此不止于此,祝愿开州越来越好。
看点
●看川渝:
2023年2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旨在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年5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改革开放专项工作组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2023年重点任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会处,开州位列其中。
●看全国: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看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看目标:
《乡村发展战略规划》第六章远景谋划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看西南油气田:
项目帮扶上,累计推进40余个帮扶项目实施。
消费帮扶上,开展直播带货,举办消费帮扶产品展销会,2022年购买开州区消费帮扶产品突破千万元。
人才帮扶上,先后向开州区派出3名挂职干部,架起企地桥梁,努力担当作为。
就业帮扶上,川东北项目积极推行用工本地化策略,建设期间本地用工超过820万工时。
发挥优势带动产业发展上,为开州区工业及居民用户提供优质的天然气保障,提升当地GDP和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