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光明
人生的遭遇经常是无关乎公平的,基于这个单纯的生命公式,小说家应该如何安排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呢?我们来看看中国当代作家余华是怎么处理这个命题的。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四代人的生死,向我们阐述了活着的意义。
徐福贵原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赌光了家业、气死了父亲,幸得妻子不离不弃,决定发愤图强。本以为可就此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命运和福贵开了一个大玩笑。穷困之中的福贵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时,支撑着他活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回家。
往事不能回首,岁月从不停留。徐福贵被解放军俘虏遣返回乡,已是两年后。但娘已去世,女儿在一次高烧中变成了聋哑人,面对这一切变故,福贵没有任何怨言,而是坦然面对。
然而,人世苍凉,从未缺席的是生死。真正的悲剧才开始上演: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却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最后,连他唯一的外孙苦根也因为吃豆子被撑死……
生命只有一次,生于世上,经历着不同的人生坎坷、喜乐,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走进生活风雨里的福贵,雨的长鞭扬过他头顶,岁月把日子拉得长了又长,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裂。
福贵痛定思痛,深知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承受这一切。在苦根死后的第二年,福贵买了一头老牛,他给老牛也取名叫福贵。他每天都会和老牛像知心朋友一样,说说话,唠唠家常。有时,他和别人谈起他所经历的过往,也是不悲不喜、淡定从容。
也许,有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身边亲人都离他而去,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福贵用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活着的意义:生活之重,从不重于生命本身。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正如作家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过一条长长的黑暗且仿佛没有尽头的隧道。但天总是会亮,风雨总会停息,隧道有尽头,黑暗也有终点。就像席慕容说的:“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
生是一件极其寻常的事,死又何尝不是呢?每一天都会有生与死在这个世界上不断重演。面对发生的一切不幸,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活着,因为活着才会有希望和生机。当身边人离去时,才后悔自己不懂珍惜。多留下一些美好,便少留一些遗憾,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快乐光景,最是寻常,最是珍贵。
悲凉是人生的真相,嘹亮是活着的本质。主人公福贵一生可谓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家道没落,死里逃生,亲人相继离世,最后只剩自己孤苦伶仃和老黄牛相伴,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福贵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鞭笞着他一次又一次成长,从一个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历经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位看透人生的哲学家。
毕淑敏说:“岁月送给我苦难,也随赠我清醒与冷静。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当我们经历种种磨难时,该怎样去做,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答案:活着,就这样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