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保障生产用电 护航绿色能源

——重庆气矿压实责任提升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特约记者 丁会 通讯员 夏雪松

“柱山1号阀室及柱山2号阀室低配系统电气完成安全检查;天东017-X3井配电箱外壳支架未接地……”5月23日,重庆气矿3个片区的供配电管理工作群不断刷屏,供电管理操作人员陆续将防雷检查现场情况实时传回,为辖区气田高效上产和平稳输供提供坚强可靠的电力支撑。

直面现实隐忧

重庆气矿所辖川东气田经过40余年高速高效开采,累计产气近2000亿方。目前,90%以上的气田已进入开采中后期,80%以上的天然气产量由老气田提供,且出水气井增多。

随着老气田措施生产、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供电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分布在川渝41个区县的343公里10kV架空线路、248台电力变压器等自建供配电设施,加上2020年通过投建运模式新建的两峡储气库、渝西页岩勘探开发用电设施,该矿累计用电井站521座,其中,防爆电器27268台、变压器262台、防雷防静电接地点37632个。

由于气矿目前供电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全人工管理层面,现场断路器等设备状态无法实时观察和远程操作。缺少相关数据的智能化采集,不利于关键数据的实时掌握,基础资料也只能靠人工统计。

“目前最大的难题是技术人员力量薄弱,供电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偏大,长期无补充,电工数量逐年减少。”谈及当前困难,该矿供配电管理负责人坦言,“气矿普遍处于山区丘陵,一旦供电线路出现故障,需要全线拉通排查。按照传统方式,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为破解供配电管理工作的梗阻难题,近年来,气矿围绕提质增效、夯实供电保障、推进“投建运”、发展信息化、新能源建设等五方面开展电力管理工作。

破解梗阻难题

去年,重庆气矿对高峰场气田8座井站实施“高改低”,拆除变压器8台、线路13公里。目前正在沙坪场、沙罐坪、胡家坝等气田实施供电设施优简化工作,改造后将拆除线路35公里、变压器28台。这是该矿结合现场情况,通过就近T接地方公网、高压改低压等方式,大量拆除气矿自有资产的供电专线,改造后每年可节约运维费用约300万元。

在西南油气田公司的支持下,气矿先后对卧龙河气田等供电网络实施优简化工作,通过总结经验做法,结合井站用电需求和地方电网布置,采取“宜农则农、宜专责专”原则,陆续对辖区气田实施供电优简化改造工作。同时在防爆电器检测优化、合理控制投建运单价、防雷接地集中集约招标、力调电费奖励等方面实施精益管理。2022年降低运行成本202万元,超额完成了公司148万元的考核指标。

一系列供电管理提质增效措施落地,不但提升了气矿供电管理运维质量,还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而这只是气矿护航生产用电的务实举措之一。

2022年4月,按照标杆储气库标准,气矿全面推进黄草峡储气库35KV变电站工程建设,较公司计划安排时间提前了14.5小时投运,减少注气影响118万方,且投运至今零故障,得到上级领导一致好评。

蓄足电力动能

为夯实供电保障,重庆气矿一边推行标准化管理,清理不同时代的建设标准,结合实际自主建立防雷接地标准化图册并推进现场整改,一边与重庆市经信委、重庆市电力公司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2022年夏,川渝地区电力供应形势异常严峻,在各地大范围出现“限电控负”情况下,气矿生产用电均未受影响,为即将到来的夏季用电高峰夯实供电保障提供了示范经验。

针对供电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供电管理人员力量薄弱的现状,气矿通过广泛调研,提出由传统的“人防”向“技防”转变,通过数字化程序逻辑联锁控制,杜绝现场的违章违规操作,切实用“技防”堵住“人防”漏洞。

同时,按照公司供电数字化转型要求,做好供电设备设施信息化零突破,建立供电专业SCADA系统及后台管理系统。实现现场数据、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后台相关基础数据台账、报表的生成,力争实现“一张图、一张表、一部终端”掌握供电设施静态、动态情况。逐步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现场人员的作业安全,采取后台集中管理。目前正在试点区域进行设备安装及调试工作,计划在7月启动试运行。

截至目前,气矿今年累计生产天然气11.44亿方、销售天然气40.4亿方,供电管理在防雷检查,储气库、页岩气供电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工作稳步推进,从供配电源头保障川东气田产运销一体化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充足的绿色能源动力。

--> 2023-05-30 丁会 夏雪松 ——重庆气矿压实责任提升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3286.html 1 保障生产用电 护航绿色能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