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灵琳
2017年9月,17岁的我离开父母,从西域边陲来到了离家3600多公里的四川盆地,进入西南石油大学学习。大学四年,校园里最常播放的一首歌是《我为祖国献石油》,耳边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为祖国加油 为民族争气”。
学校三期有一座钻井平台实训基地,是根据石油勘探现场实际修建的,以实训基地的环境,凸显石油工人在一线的艰苦生活,彰显石油工人常年在荒无人烟的野外吃苦耐劳的本色和攻坚克难的石油精神。
彼时的我,尚在大学的温室中,还不甚理解“石油精神”这简简单单四个字所蕴含的千钧重量。
2021年6月,21岁的我毕业了。经过四年石油文化的熏陶,我选择加入中国石油的大家庭,成为了西南油气田物资分公司的一员。
慢慢的,我了解了川中石油大会战的故事,了解了磨溪经验、广安模式、龙岗速度……前辈们的精神气概为初入职场的我指明了方向。他们让我看到,不论是在深山荒野埋头苦干,还是沙漠戈壁执着坚守;不论是当年石油会战的感天动地,还是改革开放后征战海外,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战胜物资的匮乏、环境的险恶,为大发展“解围”、为现代化建设“造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勇敢搏击,书写了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的“中国奇迹”。
现在的我,从事财务结算工作。作为工科生,财务工作对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亦是一份不小的挑战。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一年多里,我经历了从资金业务岗到材料核算岗的转换,完成了上千份专业中心、地区公司的员工报销,到一线普及供应链结算政策和知识,积极参与财务数智化转型。
从一名“石油萌新”,渐渐成长为合格的石油人,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石油精神的含义。
生逢盛世,更当不负盛世。“00后”的成长轨迹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经济高速增长轨迹基本重合,我们有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的知识架构。作为当代青年石油人,更应该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赓续“苦干实干 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奋发向上,不负韶华。
时光不语,让我们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