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油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29
值班(订报)电话:(028)86018719
地址:成都市府青路1段3号

高效支撑四川盆地油气勘探

——四川盆地研究中心形成协同创新科研技术攻关平台

□记者 韩超 特约记者 阮明龙

2022年,西南油气田公司全面夺取建设3000万吨大油气田胜利,油气勘探打开新局面,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探明储量、SEC储量均居集团公司之首。

西南油气田公司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经历了漫长的48年;突破2000万吨,用了13年;而从2000万吨到如今的3000万吨,仅用了3年。

三年之间完成年产油气当量从2000万吨到3000万吨的历史性跨越,科技支撑、协同创新是关键因素之一。这也吸引了《中国石油报》、川网传媒、封面新闻、《四川经济日报》等媒体的关注,近日,他们选取四川盆地研究中心作为首站,探访西南油气田公司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

四川盆地研究中心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油气田公司联合组建,致力于攻关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关键难题,于2018年1月12日在成都揭牌。据了解,成立专门机构针对性研究某一个盆地构造,这在中国石油乃至国内尚属首次。

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油气田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以四川盆地研究中心为核心,聚集长期从事四川盆地研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公司企业作后方支撑,搭建形成协同创新科研技术攻关平台,实施“油田提出勘探生产具体需求+勘探院专家骨干团队现场科技服务”的甲乙方协同一体化,“中心科研人员前线科技服务+后方科研单位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前后方联动一体化模式,通过资料、设备、成果共享,充分把理论技术和生产现场融合起来,把未知领域转化为可钻探的现实领域,把资源量转化为可动用的储量,把储量转化为有效益的产量。

“地质勘探要取得新突破和新发现,需要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和认识创新,需要技术沉淀和相对稳定的团队作支撑。”四川盆地研究中心核心单位之一的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的搭建,解决了研究力量分散、组织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更高效地促进了技术交流、沟通,更好地激发各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促进认识和技术创新并形成统一,更好地为解决井位目标关键认识和技术问题服务。”

在平台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西南油气田公司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陆相致密气、海相非常规领域地质认识及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支撑了西南油气田公司储量持续高峰增长,勘探连获重大突破与发现。

从成立到2022年底,四川盆地研究中心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参与发布或修订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18项,出版专著16部,发表科技论文167篇,其中SCI论文69篇、EI论文44篇,从另一方面验证了协同创新带来的积极变化。

据了解,除了组建四川盆地研究中心之外,西南油气田公司还构建了集院士工作站、高校六大特色研究中心、集团公司三大技术支持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为一体的“油公司”模式协同创新体,集中力量攻关油气勘探开发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重点围绕基础地质研究、钻井提速、压裂提产三大攻关任务,全力破解制约四川盆地油气增储上产的瓶颈问题,持续完善天然气工业技术体系,助力“气大庆”建设全面提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2023-04-13 韩超 阮明龙 ——四川盆地研究中心形成协同创新科研技术攻关平台 1 1 四川石油报 content_12744.html 1 高效支撑四川盆地油气勘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