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川渝石油铁军集智攻坚,实现红星1井地质工程目标双突破,进一步验证了四川盆地复杂推覆构造带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3月9日,在第六届成都天然气论坛上,川西钻探公司负责人分别从工程地质难点、钻井技术实践与创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公司如何克服红星1井多个地质、工程难题考验,首次钻穿龙门山复杂推覆构造带并获产工业气流的情况。
红星1井是集团公司部署在四川盆地川西北部龙门山山前带红星潜伏构造的第一口重点风险探井,由川西钻探川庆90005队承钻。该井于2019年7月开钻,历时3年时间,于2022年6月4日顺利完钻,完钻井深7779米,是国内首口八开八完井身结构井。
川西钻探公司在接到该井钻探任务后,多次召开专项会议,通过专家论证,研判分析出该井面临地层压力系统复杂、井漏切垮塌风险高、大尺寸井眼长、多套难钻地层可钻性差、高陡构造下井深质量控制难、固井质量保障难五大难点。
针对这些难题,该公司积极推行工程地质一体化,对前期物探、邻井资料进行再分析再比对,密切跟踪红星1井全井工程,强化过程管控。在钻进过程中,该公司一方面根据实钻情况及时与甲方沟通,不断优化井身结构,实时调整钻具组合。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相关方的协同配合,优化钻井液体系,强化井壁稳定性,全力保障该井工程高质量施工。
据了解,该井钻井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六开钻进。由于该井靠近龙门山山前带,构造运动剧烈,承钻队伍在这一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质复杂情况——连续钻遇五套吴家坪茅口组倒转地层。为降低垮塌卡钻风险,该公司采取“偏心钻头钻领眼+大尺寸钻头扩眼”钻进工艺,形成了个性化防卡举措,并采用油基防塌钻井液体系,确保后续钻进未发生垮塌卡钻现象。
针对倒转地层漏垮同存难题,该公司使用多种新型堵漏剂材料配合多功能堵漏浆组合,采取多段式连续泵注工艺,有效提高了破碎地层承压能力。此外,针对飞仙关至栖霞组安全密度窗口窄的难点,该公司升级配套及时自动回压补偿系统,实现了全过程压力精准控制,进一步减少溢漏复杂情况发生。
红星1井的顺利完钻使川西钻探公司全面强化了多开次井身结构应用技术、断层复杂带堵漏技术和超深井超高温超高压钻井技术。接下来,该公司将把红星1井积累的钻井经验、技术措施应用在即将开钻的万米深井钻探工作中,全力推动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张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