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舒然
3月9日至10日,蓉城春暖花开,第六届成都天然气论坛在这里举行。本次成都天然气论坛以“龙门山复杂推覆构造带油气勘探技术”为主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5位院士,以及来自国内知名高校、能源行业专家学者,共同为龙门山复杂推覆构造带油气勘探技术献智献策,推动国内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
龙门山在哪里?龙门山,如一道龙门,横亘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从震旦纪始,历经地球多期强烈反复的构造运动,形成龙门山推覆下极其复杂的地质结构,号称“地质百科全书”,一直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难啃的“硬骨头”。
龙门山山前带天然气资源潜力大,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勘探开发领域。2022年,红星1井克服多个重大地质和工程难题的考验,首次钻穿龙门山复杂推覆构造进入原地地层并获工业气流,有望揭开四川盆地又一个万亿方级大气田的神秘面纱。
据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焦方正介绍,近年来,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系列重大战略发现,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技术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四川省石油学会理事长、西南油气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姜鹏飞面对现状有着理性认识:“红星1井勘探取得重要突破,增强了我们向龙门山推覆下盘进军的信心,但仍面临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储层展布不清等地质问题,工程技术上也面临重大挑战。”
本届天然气论坛在急切破解龙门山难题的期待中应势而至。论坛上,专家云集,高朋满座,传经送宝。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以《龙门山冲断带地质构造特征与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为题作专题报告。他认为,四川叠合盆地结构决定了多套油气系统有效发育,龙门山冲断带及深层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他建议深化构造和油气富集规律认识,明确油气富集储盖组合,加强圈闭评价,大力加强山地地震技术攻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从复杂构造带深井超深井井下复杂钻井液对策研究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我国已具有对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带超深井钻井技术难题攻关解决的能力。他建议,组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团队,针对性进行系统研究,加强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探讨钻井完井中各种问题作用机理,研究出内在规律及彼此联系,创新建立适合于龙门山地区优快钻井系列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带来了他有关地球物理最新的研究及观点。他和团队研发的新方法能够从背景噪声资料中提取出高阶频散曲线,已应用在华东南、美国大陆等地区,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地区的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他希望新方法对破解龙门山地震成像难题同样有帮助。
“遇到难题,搞清机理,事半功倍。”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认为,油气行业“两深一非”三大国际难题,四川盆地面临两大挑战。面对未知领域,需要颠覆性创新去攻克世界性难题,要以技术为王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攻关水平。
“久攻必克。”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对龙门山勘探开发抱有极大的信心。他认为,龙门山山前带是四川盆地油气巨大潜力区,突破意义重大。龙门山构造带依然在活动,需要摸清生烃中心与优质储盖的关系,加强构造带尺度研究,精选优选目标。他提出,高质量的地震技术是实现龙门山高质量勘探开发的先决条件,地球物理技术要加快迭代升级,多种方法交叉融合。
论坛呈现的多个精彩专题报告,分别从地质、地球物理、工程领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专家学者们共商攻关之策,共研破解之计,力求找到龙门山复杂推覆构造带勘探开发的金钥匙。
院士、专家的真知灼见引得现场掌声不断。与会人员表示,本次论坛为龙门山复杂构造带油气勘探和中国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拓宽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地质师张本健聆听院士、专家的精彩报告后表示:“期待下一步通过强化双复杂区的地震技术攻关,提升钻井工程技术适应性,加快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油气勘探新的更大的突破。”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道伟通过视频连线寄语奋战在油气勘探开发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力争在龙门山复杂构造带早日拿下大气田,更要打通复杂推覆带勘探的“动脉”,不断突破禁区,扩展增储上产战略新领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跳跃龙门,蓄势待发。